南下“寻米”的故事-中工企业-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企业

央企聚焦

南下“寻米”的故事

2019-08-06 14:02:40  来源:中工网

  中工网记者 刘友婷 通讯员白永伦 陈特

  1981年初,深圳已回暖。坐了几天几夜火车来到深圳,孙永福终于到了他在深圳的第一站——罗湖车站。他仍记得,那时候,罗湖车站外全是成片的稻田、土坡,一片荒凉。

  “到深圳来,肩上是背负着找‘米’任务的。”时任中铁二局二处处长孙永福说,与全国所有铁路施工企业一样,20世界80年代,中铁二局依靠铁道部投资,一年仅9000多万元施工任务。企业没活儿干,怎么办?于是,很多单位就开始找活儿干——找“米”下锅。

  当时,孙永福在深圳落脚的招待所,是用两层活动板房搭的。然而,在这里他看到处处开山放炮、建楼修路,到处彩旗招展、机器轰鸣,人们精神饱满劲头十足。于是,他下定了决心——不仅要来深圳,还要带一支中铁的队伍来,找到“米”,让队伍吃上饱饭。

  几天后,孙永福回到单位如实汇报了情况,表明了想去深圳的决心和信心。“公司同意了,但因为没有对外经营权,就借用中土公司的牌子。所以中国中铁到深圳的第一支队伍,名叫‘中国土木工程公司深圳办事处第二工程总队’。” 孙永福说道。

  经人介绍,孙永福找到深圳招商局。一番交谈,招商局工作人员提供了线索,告知香港远东集团在深圳有个饼干厂工程要上,但工期要求很紧,合同签订后一个月就要开工。

  中铁二局投标价格报出后,远东集团却认为低了。“业主不知道,为了进入深圳这个市场,我们主动降低了报价。”孙永福回忆,远东饼干厂中标价105万港元,这是中铁人在特区寻到的第一粒“米”。

  寻到了“米”,队伍也跟着来了。在蛇口工业区旁,为了解决吃住问题,孙永福带领大伙儿把一米多高的茅草砍掉,平出场地。他们买来竹子,扎成竹排,在竹排上铺油毛毡,靠着荔枝树搭棚子。“搭好的棚子没有墙,四面通风,上面一个顶子遮阳避雨,队伍吃住就在里面。”孙永福笑着说道。

  队伍吃的第一顿饭,是在地上挖了个坑,找三块石头架起来,底下用柴火烧出来的。当时还有一件小趣事儿——炊事员过来的时候只带了锅,把锅盖忘了。于是,队员们就把几条枕巾洗了,盖在锅上当锅盖,第一锅米饭才煮熟。第一批南下“寻米”的中铁人,三块石头支口锅,荔枝树下搭个窝,坐在深圳这块改革开放的热土上,顶着烈日,一起烧了“锅底”。孙永福仍记得,那时候他们常吃回锅肉、咸烧白、红烧肉……“当地人生活水平高,不吃肥肉,因此肥肉便宜。”

  寻到了“米”,也有了队伍,施工就这样开始了。饼干厂工程质量是按照英国的标准来做的,当时业主的设计图纸都是英语。然而,那时候还没有专门的翻译,孙永福就和同事辜文正一起,每天晚上对照图纸,一条一条抠,把它翻译成中文,然后教大家。“技术干部先教会,然后给工人讲操作要求。那时候不论技术干部,还是工人,文化水平均比较低,认得字的没几个,更不要说英语、英国标准了。”孙永福直言,但没有办法,只能一边干活儿一边学习,努力提升自己适应深圳这边的“环境”。

  皇天不负苦心人,这支队伍仅用125天,就将饼干厂提前建成,获得甲方37928港元奖励。

  记者了解到,这些年来,扛着中土公司牌子进入特区的中铁二局深圳公司,在特区先后完成南海酒店、雅园立交桥等近百项工程,与特区共成长,已注册成为深圳本土企业,业绩还遍布成都、福州、贵阳等省区。

  中铁二局南下“寻米”, 寻的是出路和发展,寻的是中央企业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责任。

编辑:张秋晨

高清图片

企业家

品牌产品

劳动保护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